近年来,国产剧市场中出现了一系列以“家庭伦理”为主题的作品,其中最受欢迎的莫过于《老爸当家2》。剧中父亲角色的塑造深受观众喜爱,并引发了一些青少年对父亲角色的迷恋,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文化背景
在中国的传统家庭中,父亲通常被视为家庭的头号人物,家庭成员要服从他的指挥。同时,中国式父亲往往被描述为粗犷豪爽、责任感强等正面形象。这些传统观念如今在电视剧中依然存在,并且被不断强化。
迷恋父亲角色的原因
首先,青少年正处于成长和探索自我的阶段,对于自己的角色定位尚未完全清晰。在这种情况下,看到电视剧中塑造的父亲形象,一些青少年可能会把父亲的品质视为崇高的行为标准,或是把剧中的父亲角色看作理想中的自我形象。
其次,“老爸当家2”等家庭伦理剧通常讲述的是围绕着家庭问题的故事,剧情温暖、情感贴近现实,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与情感共振;加上这些剧的父亲角色坚毅、负责、幽默等塑造特点,很容易在观众心中营造出深刻的印象。这种印象可能让一些青少年误把“追随自己的父亲”等做法看做是“追随自己的内心”。
最后,一些青少年本身就缺乏亲子关系的建立。当这些青少年看到电视剧中的父亲形象,往往会把这种缺失的情感寄托于虚拟的父亲角色身上,并且对其产生一些虚拟情感。长此以往,便会产生类似于依赖的情感,这种情感可能会使他们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
应对之策
首先,应当引导青少年理性看待影视剧中的父亲形象,认识到这并不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父亲角色。毕竟影视剧所展示的是虚构的人物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形象是完全不同的。
其次,应当加强家庭教育与亲子关系建立。青少年迷恋父亲角色,归根到底是缺乏自己父亲的陪伴。为此,一方面应该尽量避免长时间玩手机、看电视等对亲子关系无益的行为,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亲近交流、游戏娱乐等方式增强亲子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最后,鼓励青少年独立思考,充分感受自己的价值与能力。这样,便可以在理性看待父亲形象的基础上,更好地定位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角色定位。
青少年对父亲角色的迷恋,本质上并不是迷恋父亲角色本身,而是在寻求合适的角色模型和内心的寄托。家庭教育与独立思考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只有在这些方面做到合理引导,才能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