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吴镇宇的儿子费曼在社交平台上坦言自己有舞台恐惧和社交焦虑,称自己哪怕是在最熟悉的家人面前表演才艺,都会紧张到发抖。
费曼陈述的这些表现,其实是儿童焦虑症的典型症状:
高度紧张不安的情绪,在生理上会表现为心跳加速、手发抖、出汗、身体疼痛等等,整个人被笼罩在巨大的恐惧中,非常痛苦。
而更让常爸感慨良多的是,费曼说:他的焦虑是喵喵和家人都不知道的秘密。
这么小的孩子,只能默默承受内心的焦灼和痛苦,而这种痛苦不被理解和看见,对于孩子来说,可能又增加了一重伤害。
以前,我觉得少年不识愁滋味,最是天真浪漫的时候,焦虑症不该跟孩子扯上什么关系啊。
可事实上,儿童焦虑症远比我们大家想象的要常见得多,严重得多。
根据美国流行病学家进行的全国性研究发现,在13岁至18岁的青少年中,有近1/3受到焦虑症的影响。国内虽然没有确切的统计数据,但这个问题同样不容小觑。
所以,真不一定是家里人对费曼缺乏关心,而是我们身为大人,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很难去理解和想象整天不愁吃喝、不用为生计发愁的小不点儿,能有啥烦恼?
但这绝对是一个认知误区。
咱们人小,不代表没烦恼
正所谓每个年龄段,都有每个年龄段的快乐,也有每个年龄段的痛苦。
在成人世界里,我们觉得失业分手离婚是天大的事,会致郁。
而在缩小版的儿童的世界里,穿不好袜子、交不到朋友、吃不到想吃的东西,对于他们来说也是天大的事儿,也会产生很强的负面情绪。
人小,不代表他们没烦恼。
所以孩子的很多看起来“暴躁”、“消极”的行为,因为我们对焦虑症不了解,就很容易想当然地认为他只是紧张,或者认定他有学习障碍、注意力缺陷障碍等,根本就没往焦虑上考虑。
虽然说大部分儿童焦虑症会随着长大自行消失,但是如果这个时期的焦虑没有能够得到化解,那么长大之后,孩子的情况往往会变得更严重,甚至可能会发展成为抑郁症、成人焦虑症或其他精神疾病,这种折磨,相当于24小时不间断地做噩梦。
所以孩子的焦虑,一定不能忽视。
如何判定我家娃是焦虑还是脾气差?
如何判断孩子我家孩子是焦虑,还是只是单纯的脾气差呢?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Liz Matheis博士认为,当孩子出现下面的情况时,说明TA心里真的焦虑:
● 烦躁● 坐立不安● 无法集中精力● 出现头痛或胃痛等身体症状● 回避● 发脾气● 大哭● 拒绝上学● 临上学前因为衣服、头发、鞋子、袜子这样的小事崩溃● 放学后因为家庭作业崩溃● 入睡困难● 对自己做任何事期待都很高
如果娃高度符合上述症状,建议去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让专业人士做出更权威的判断。
常爸的理解是,如果娃“动不动就崩溃”,他的这种崩溃,是真的自己着急、悲伤,而不是一种让爸妈帮忙、逃脱责任的手段的话,那么,你就要重视和关心孩子的这种焦虑了。
而如果娃有上述这些症状,你可能会问:我家娃为啥会这样?是不是因为我给他的关心不够?
虽然说孩子心理出现问题,很多时候都和父母有关,但有些娃的易怒易焦虑,是天生的,别太自责,原生家庭,不必要背所有的锅。
这个问题,耶鲁大学医学院的心理学家Eli Lebowitz和他的研究人员也注意到了。但他们通过对124名焦虑儿童的父母调查发现:在大多数情况下,没有证据表明父母行为直接导致孩子的焦虑症,但父母的反应在处理儿童焦虑时至关重要。
换句话说,可能是孩子先天基因就决定了他容易焦虑,可能是孩子在社交上遇上了挫折。所以放宽心,如果遇到问题就解决问题,不必先来苛责自己。
孩子够焦虑的了,我更应该多迁就?这反而害了他
很多时候,孩子的焦虑都表现为一种适应力比较差:“我就是做不到啊,我好崩溃啊!”
家长这时候都会很心疼,看着孩子哭得撕心裂肺,迁就他,是最本能的反应了。
Eli Lebowitz和其研究团队发现,当孩子出现焦虑障碍时,大多数父母(大约95%)都会做出一些妥协来“迁就”(accommodate)孩子:
孩子怕黑,就让孩子晚上和大人一起睡;
孩子怕一个人,父母就连上厕所也要陪着;
孩子怕狗,出门的时候父母就处处替他挡狗,不让狗靠近孩子;
孩子有强迫症,全家人都跟着他一起时时刻刻洗手,换衣服;
孩子作业没做完,怕第二天老师批评,哭,父母就帮他把作业写完;
孩子不吃面条,每次家里吃面条的时候都要给他单做别的饭;
孩子害怕坐校车,父母就每天开车送他去上学;
孩子害怕作业写得不好,被老师批评,父母就每天晚上花一个小时替孩子检查作业;
孩子特别害羞,父母就从不邀请外人来家里,在外面遇到人和孩子说话就替他回答,并且告诉老师不要在课堂上叫自己的孩子回答问题……
我们有时候会想,没事,等孩子长大了就好了,而事实上,焦虑并不一定会随着长大而消失,心理抗压能力弱的问题,也不是靠年龄增长就能解决的。更重要的是:
你越迁就他,他的焦虑症状可能会越重,迁就他,反而可能是“害”了他。
简单来说这是因为,孩子之所以崩溃、焦虑,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很无能,而你迁就孩子,实际上是默认了这种“无能”。
美国波士顿大学今年2月新发表的一篇论文指出,父母对孩子迁就过多,会使孩子的焦虑症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重,并可能导致其成年后演变为衰弱性焦虑。
研究人员认为,迁就最大的弊端在于,没有通过长期的努力帮助孩子建立一种内在的动力和内在的自信。
不难理解,当你毫无底线地迁就孩子时,你其实是在向他传达这样一个信息:“这件事你做不了,所以我要帮你做。”
妥妥的帮倒忙。
我们为了最快速度解决问题,而一味迁就,只会让孩子越来越“焦虑无能”。
因此缓解孩子的焦虑,只需要做一件事:
让孩子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压力,你要陪着他,面对压力,不是直接代劳,而是帮他解决压力。
用这两步,帮孩子走出焦虑
第①步:要让孩子感到被倾听和被爱,同时用支持性的话语来建立他的信心。
第②步:是告诉孩子:“你可以直面那种焦虑,并学会与之共存。”这有助于给孩子力量去面对他的恐惧。
而这之后,你只需要陪伴他,和他一起去面对这些焦虑,温柔而坚定地,不惯着他,一点一点地,孩子会慢慢从这种他以为的洪水猛兽中,渐渐适应。
比如,上面提到的耶鲁大学医学院的心理学家Eli Lebowitz,就告诉那些因为孩子有焦虑型肚痛(anxiety-related stomach aches)而常常让孩子请假不上学的家长,不要一遇到这种情况就请假,而是告诉孩子“我知道你感觉有点难受,但我相信你会好起来的”,然后照常上学;家长要耐心倾听孩子在学校遇到的问题,并用支持性的话语来建立其信心。如果一焦虑就请假不上学,孩子得到的暗示是:我的焦虑已经到让我上不了学的严重程度了,这种自我暗示会使孩子越来越焦虑。照常上学的孩子,在一段时间以后,在父母的陪伴和鼓励下,焦虑症状反而得到缓解。(当然,用这种方法的前提是,孩子在学校并没有受到霸凌;如果孩子的焦虑特别严重,请一定找专业人士咨询后再制定应对方案。)
解决的问题方法,永远是直面,迁就是逃避,不会对孩子的焦虑有任何帮助。
其实从育儿的角度来说,道理也还是这么个耳熟能详的道理:孩子的路得自己走,我们不能帮他走。
看到这里,家中有焦虑宝宝的爸妈,是不是感觉松了一口气呢?与其每天紧张兮兮地迁就孩子,不如放宽心,给孩子多一些空间去直面自己恐惧的事物,并最终获得对抗焦虑的能力。
当然常爸说的并不是让家里的大人都袖手旁观,或是绝情地把孩子推出去直面痛苦。我们要做的是给孩子他需要的帮助和支持,让他有勇气去承担那些有助于他成长的风险。
此外,我们也要提醒一下家长:如果孩子有比较严重的焦虑,还是应该找专业人士咨询,有一些情况下,服用药物+行为干预可能是更好的选项。
你的孩子有过焦虑的情况吗?欢迎来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