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需要的是知识,而不是坚毅。
最近看了这本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发行地专门讲青春期心理地书《与青春期和解》,虽然里面得内容对我来说并不算新鲜,但是在看的过程中还是触发了很多思考。这本书的架构非常清晰,一共分为4部分:
引言最有效的家庭教育青春期早期(10-13岁)青春期中期(14-18岁)青春期后期及成年过渡期(19-25岁)
从这本书的大框架中,可以清晰的看到作者的创作意图。第一章是一个概述,而后三章则分别从具体的方面详细展示青春期话题——比如青春期早期,作者主要讨论的是青春期健康、青少年的大脑与心智、情绪问题、同龄群体、学校教育,以及青春期早期的香烟和酒精问题;在青春期中期这部分,则重点讨论身份认同、社交生活、学业和问题行为。在青春期后期这部分,讨论的是大学时代及之后的独立、恋爱、个体化等问题。
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随着社会发展的进程,现在的青春期已经不是我们之前理解的那么短,而是从小学高年级就开始,一直到25岁大学毕业后一段时间才停止。按照发展心理学的理论,一个人的脑发育直到25岁才彻底发育成熟。除去生命前几年的飞跃式发展期之外,对一个人影响最大的可能就是这段“正在发育中”的青春期了。
相比笼统的“青春期”,作者又将其进行了细分,而且给出了每个年龄段所对应的问题,从原理到实操,讲述得非常详尽。本书的作者——美国优秀的发展心理学家劳伦斯?斯坦伯格,长期致力于青少年发展及教育方面的关键问题的研究,所以,他是青少年问题的专家,有着非常丰富的实战经验。正如《出版人周刊》在介绍这本书时所说的那样:“这是一本重量级的和构思精良的指导手册”。
虽然作者提到的一些问题是比较“美式”的,但整体而言,整个青春期的发展——不论国籍、种族,都是大体相当的。在这里,我想非常郑重地提出一个数字:儿童和青少年发展领域的专家,已经对青少年教育进行了长达75年以上的研究,而且这是整个社会科学体系中研究最广泛的领域之一。
换言之,青少年教育是一门实实在在的科学。这让我想起人生上的第一堂心理课时,老师讲到的关于“心理学”的概念,只有短短的一句话: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的科学。如果老师不重点提醒,可能我们都会随便划过这个概念,但是老师特别强调了“科学”二字。他说,心理学不是星座学,不是思辨哲学,而是科学。
科学的意思是,它是经过严谨的实证研究和足够多的样本筛查,得出的结论。所以,很多人认为“每个孩子都不一样,看书养育毫无意义”这种说法是绝对错误的,虽然孩子确实各不相同,但却有普遍的发展规律,每个孩子会在大概的时期,有一些相似的心理发展规律。所以,作为家长,我们想要和孩子平稳地渡过青春期,就必须先掌握这些科学知识——我说的是学习,而不是理所当然的认为“孩子那点心理我都懂”,如果是后者,大概率ta的孩子在青春期不能平稳渡过。
的确,青春期有其显著的特点。前两天我发了一个朋友圈,说的是14岁青少年的几条特征,下面有人评论说“全中”,但问题紧接着来了:怎么办?
我想这是最令人头疼的问题。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还是希望你能先了解青少年的科学发展规律——我指的是发展规律,而不是“全中”的表面现象,换言之,透过现象看本质,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才能更清晰的了解青少年的心理——ta为什么有这些行为?这些行为和ta自身的身体发育水平有什么关联?ta的情绪是怎样受到外界环境影响?什么样的外界环境会对ta造成特殊的刺激?ta一般会用什么行为来彰显内心的想法?家长此刻最应该做什么,能够引领孩子走出困境?
这些问题,在书中都可以找到答案。正如本书的作者斯坦伯格所言:“父母对青春期的理解越现实、越深刻,在这个时间里遇到的问题就越少。”
在今天这篇文章里,我想谈一个宏大的话题——事实上这也是本书的主旨之一:什么样的父母能够很好地陪伴孩子,平稳渡过青春期?
这当然是一个宏大的话题,可能需要写一篇论文才能将其说清楚,我们在这里,只能抛砖引玉,引发思考。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权威型父母。我们也可以说,如果你不是权威型父母,那么就恐怕很难应对孩子在青春期出现的各种问题。它应该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接受孩子,深沉地爱着孩子,参与孩子的生活与成长喜欢和孩子一起做事,并为孩子的成就感到自豪认为父母有义务了解孩子的需要和感受,将孩子的兴趣和问题视为有意义的,并表现出真正的关心与此同时,为孩子制定明确的界限,制定并严格执行明确的行为准则民主,会征求孩子在就寝时间、家庭计划等方面的意见——不认为自己绝对正确,允许孩子说出不同意见,并重新思考自己的决定。重视孩子的好奇心和自我导向,希望孩子能够理解他们的要求和禁令。当孩子行为不端时,尽一切努力解释为什么这种行为是不恰当的。但如果孩子不讲理,父母会毫不犹豫地展示自己的权威。
以上,就是权威型父母的具体表现。也许有人会说,这些谁不知道?但是做到太难了吧。的确,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确实不容易,因为做到这些,对于一些不够成熟的家长来说,需要“反本能”,即违背他们长期以来的思维习惯、行为方式,做出更具理性的选择。这需要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但虽然如此,也并非真的不能做到。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从爱和信任开始设定清晰、合理的规则平衡控制vs自主坚定而公正
当然,在每一项下面,又都包含着不同的注意事项。比如“爱和信任”至少包括以下部分
花时间陪伴花时间和孩子单独相处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生活信任尊重支持使用幽默的方式,但要明智地使用不疏远与自己性别相异的孩子
而“清晰、合理的规则”则需要特别注意不要混淆“行为”与“价值观”,在这部分中,家长需要给孩子谁定不可逾越的红线——比如与安全有关的问题,就属于不可逾越的规则范畴。但同时,对于这些原则性的话题,家长需要有可靠、符合逻辑的理由,并且愿意充分地向孩子解释你的理由,同时,还要愿意做出一些妥协——这几条很重要。
与此同时,在涉及家庭责任和个人行为的问题时,应该由青少年和家长一起制定规则——在制定规则的时候,很容易发生偏差,所以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规则是需要同时考虑双方需要和愿望的——很多被逆反孩子吓到的家长,常常在小时候不考虑孩子的愿望和需要,青春期时又过度压抑自己的愿望和需要,这些都是不恰当的。
归根到底,“合作”态度,才是人际交往的核心理念,不管是亲子关系还是其他人际关系都是如此。
而在“平衡控制和自主”这部分,最值得注意的是“让孩子承担责任”——这句话的意思不是任由孩子犯错,并自己承担后果——如果是这样,那就是要挟,而不是树立责任。
作者在这部分举的例子非常“美国化”,但是对中国家长依然有启发,大家完全可以举一反三,仔细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作者举的例子是:如果你的儿子想用家里的车,你应该告诉他,在回家前给车加满油,定期检查油量和轮胎。你可在周六晚上把钥匙给他,让他去洗车并把车库整理好。
在中国可能不会发生孩子用车的事情,但是其他事情呢?责任绝不只体现在学习这一个方面,从家庭的角度出发,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有责任——这与很多家长认为的孩子的责任就是好好学习,方面的责任就是买菜做饭,有很大差距。孩子完全可以也应该承担必要的家务——多做家务的孩子反而在学习上更有责任心,这与很多家长的想法完全相反。
这本书不算薄,一共15章,共计300页内容。不是一本放在枕头边随便看看的催眠书,而是一本需要家长们认真研读,甚至反复研读的书籍,但是它也不晦涩,虽然是外国翻译作品,但阅读体验很好,通顺、易懂,只是如果在阅读时增加一些思考——比如结合自己生活中的实际难题,在书中寻找答案,那么阅读效果就更加事半功倍了。
综上所述,我认为这是一本适合青春期父母和孩子的必读书。如果对这本书感兴趣,可以直接点击下方链接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