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犯罪数量不断增加,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青少年犯罪的心理成因是多方面的,深刻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心理机制,对青少年犯罪治理和预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家庭环境与犯罪心理
青少年犯罪与家庭环境息息相关。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父母是否关心子女、有无家庭暴力和亲人患有精神疾病等。对于这些有害家庭环境的青少年,存在一定的逃避和保护心理,他们会逃离家庭环境,寻找一种安全的地方,但他们缺乏应对现实的能力,青少年开始在社会中寻求自己的地位,进而引发犯罪问题。
社会环境与犯罪心理
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也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贫富不均和道路不平等等因素。贫富不均会导致贫困家庭的孩子中的压抑感和挫折感加剧,这时候,许多青少年开始挑战社会。而道路不平等则使一些青少年感到自己没有获得足够的尊重和关注,因而尝试通过极端方式来吸引他人的注意和关注。
个人因素与犯罪心理
青少年犯罪与个人因素也有关系,主要表现为个体的性格、行为问题和心理障碍等。一些青少年可能会具有领导或挑战性的个性特征,并倾向于用冲动和不合理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此外,他们也不够成熟,对成功与失败的认知可能存在误解,不明白错误和罪恶的严重性。而一些心理问题,如挫折感、自闭症、抑郁症等,也会增加青少年犯罪的发生率。
心理特征与犯罪心理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征包括暴力倾向、无德性、被动抵抗、保全本我、寻求刺激和崇尚自由等,这意味着他们在行为中表现出来的冲动性和行为缺陷。其中,暴力倾向主要是指青少年在处于挫折、压抑和个人低潮时,可能表现出暴力行为;被动抵抗则指青少年在面对环境和情境时会表现出与之相对立的态度和情感,表现为自主和独立的冲动力。
结论
综上所述,青少年犯罪心理成因有着多方面的因素和原因,除了家庭因素、社会因素、个人因素和心理特征,在其他因素的影响下,青少年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犯罪心理形态。因此,了解青少年犯罪形成的心理特点是预防和治理青少年犯罪的重要手段。